集团首页        经济法论丛        知识产权研究院        中国文化法治网        联系我们   
经理寄语
热点新闻
2024-05-17
2024年4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四批全国党建示范高校、...
最新公告
2024-07-15
永利官网地址2024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名单,详...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经理寄语 >> 正文

经理寄语 | “法学生没有内卷,只有演变”

发布时间:2022-05-16    作者:    来源:永利官网地址     浏览次数:    


“法学生与内卷”这一话题经《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刊物转载后,《南方周末》进行了持续的访谈。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2022年5月15日,记者:苏有鹏;实习生:廖学琴。


编者按:又一年大学毕业季将至,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无论就业还是考研,他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

用流行了两年的热词来说,“更卷了”。

两年多来,许多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积极就教育内卷发言,我们访谈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也希望来自他们的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能为普通人在2022年对抗内卷提供帮助。

“对抗内卷”系列访谈的第二篇,来自永利官网地址经理许中缘和湖南大学永利官网地址副经理蒋海松。上一个毕业季,他们分别在岳麓山下的两场对法学毕业生的致辞中,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内卷——近年来,法学专业被不少人称为“内卷之王”。

2019年8月31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武汉考区。(视觉中国/图)

又一年的大学毕业季即将到来。上一个毕业季,2021年6月的岳麓山下,曾有两位高校永利官网地址经理留下了相似的给学生的寄语,彼时,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聊到了“内卷”话题。

那是两场相隔仅仅一天的毕业致辞。永利官网地址经理许中缘祝福学生,“希望你们在不倦的生活中不内卷,平凡的人生中不躺平。”湖南大学永利官网地址副经理蒋海松则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世界纵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法学,曾经是文科中的王牌专业,如今被嘲笑为“内卷之王”。面对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两位经理为他们上的最后一课,却是关于法学生的使命。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以法学专业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并保持对制度的关注,通过完善制度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实现资源有效分配,从而尽可能避免无序竞争,减少社会内卷。

时隔多时,两位法学背景的教授,对摆脱内卷有哪些新的思考?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许中缘和蒋海松。

社会分工过于精细容易促成内卷

南方周末:“内卷”这个词已经火了两年多,站在你的角度,是否会重新看待这个词的含义?

蒋海松:此前有一个补习班广告让我印象深刻:“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现在内卷语义指称对象泛化了。在大众语汇中,内卷意味着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的无序化,过度精益求精带来无意义的重复,所有人被裹挟进无处不在的竞争。这意味着内卷不是主观努力、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出自被逼无奈、不努力就被别人甩下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客观上是由于资源的稀缺。

南方周末:内卷和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许中缘:形象地说,内卷是种瓜得豆,竞争则是种豆得豆,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大家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就是内卷。

南方周末:有学者批判内卷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许中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就是将人作为竞争的手段,没有体现人的主体性,将竞争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生存。内卷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中,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中遇到了迷思,工具性被无限放大。

蒋海松:现在人的攀比、恐惧心理以及社会分工、考核指标体系划分越来越精细,我理解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流程化、分工化,但这种分工过于精细,更容易促成内卷的形成。比如,一个孩子的成长被划分为很多领域,社交领域、语言能力、社交能力,他们被要求朝着指标去努力,每个指标都要做到最优秀。

2021年11月21日,安徽淮南市参加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在复习。 (视觉中国/图)

“中国法治人才并不是供过于求”

南方周末:有人说,法学专业是内卷之王,你认可这样的观点吗?

蒋海松:法律圈有个说法,“劝人学法,千刀万剐”,也有一个熟知的笑话:4000块一个月招不到司机,但可以招一个会开车、过了司法考试的实习律师。现在这个笑话更新了,因为除了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之外,有会计团队格证、通过CPA全部科目、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特许金融分析师、雅思6.5分以上或托福100分以上,这些也被部分律所列为招聘要求。另外,实习律师入行标准一步步提高,待遇却一步步倒退。有律师发了招徒弟的广告从试用期2000元,到无工资,甚至到两年交30万学费。

中国有六百多所永利官网地址系,法学就业前景好,在文科专业里面比较热门,法学扩招这几年也比较厉害,潜在的求职者总体基数非常庞大。我读书的时候,竞争没有现在那么厉害。

许中缘:法学专业内卷,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差异性所导致的,即在特定领域的人才供给过大、集中,如民商、刑事领域。

中国法治人才并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供不应求:一是高水平法学人才、特定专业领域的人才不足,如涉外法学、工程法学、航空航天法学人才;二是适应社会分工多元化、小领域、小口径的专业人才不足;三是偏远地区的法学人才供给不足。

南方周末:关于法律人才的培养,你期待会发生什么转变吗?

许中缘:我一直有个观点,专业学习不要成为高四、高五学生单纯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专业学习是一种回归事物不确定性的探讨。此外,法治人才培养不是一个阶段的任务,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需要课堂的传输,以及人的自觉性、社会实践的锻炼。法科学生没有involution(内卷),只有evolution(演变),是蛹到蝶的蜕变,是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

蒋海松:法学生既要有技能,也要有情怀。你要具备足够的法律底蕴。法律是一门非常精良的技术,有非常复杂的知识体系,它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设计,这也是法律的功能所在。法律能够为社会纠纷的处理提供一套流程化的技术方案,而不是道德判断。你也要有法律精神、信仰。法律比其他学科更需要良知,德法兼修,而不是成为一个法律杀手,知法犯法。这种法律人才的培养光靠学校是不够的,更与社会法治环境、政治生态相关,要遏制“祁同伟现象”,抵御社会的污染。

南方周末:两位在去年面对永利官网地址学生毕业致辞时,都提到了“内卷”,主题都挺相似的。

许中缘:其实社会是多元的,网络词语有一个阶段性,不同时代里出现不同的词语应用是正常的。但也有为了吸引流量或是戏谑、发泄而产生一些庸俗化行为,由此导致关于内卷的话题层出不穷。对于理性的部分应当正确认识与反省,对于无意义的博眼球内容则无需理会。

但是,面对科技发展与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面对不断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能够选择“躺平”吗?不努力,则出局。

蒋海松:现在一些学生确实活得很焦虑。各种资源都与学历绑架在一起,社会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大四的法学专业学生,法考压力比学业压力都大,那段时间学生上课出席率低。但如果他法考没过,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了。这实际上很功利,过早被社会的竞争压力所裹挟,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作为老师,有成全之心,也不忍心太过责骂他。

追捧“成功学”,更要修行“失败学”

南方周末:另外,两位的演讲都在提醒法学生应该持续关注制度建设。

许中缘:构建一个竞争公平、有效、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制度是避免过度内卷化的关键。内核涉及面也很广。我们需要去回应社会关切,在理论和法治实践之中,对社会问题展现责任和担当。

比如制定政策要考虑相应的合理性和权益保障。法律专业要考虑到双方利益的平衡,把有损利益那一方的损伤,降到最小。

蒋海松:内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资源稀缺性,要解决内卷,需要落实法律上的平等权,如男女平等、城乡平等、普通人与特殊人群的平等,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法律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一套流程化的技术方案,提供配套的责任体系以及相应落实措施。国家把蛋糕做大之后,如何把蛋糕分好,这就是法律专业的学生需要研究的。

南方周末: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内卷的危害,那有没有可能重建一个理性的竞争秩序?

许中缘:重建理性的竞争秩序应该从初、高中开始。过去初、高中的评价体系还主要是唯分数论,忽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潜力的充分挖掘。很多学校在高二时就把高三的课程学了,高三就是对高中阶段课程的重复性演练。这种演练就是为了进入好的大学得到高分,不断的低层次、重复性的学习。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行为背离了教育发展中人的价值取向。

南方周末:对普通人来说,大家又该如何走出内卷困境?

许中缘:第一,要正确认识竞争。我们避免内卷并不是要消灭竞争,而是使人变得更加优质。要平衡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竞争是有效方法。为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以及为回归人的主体发展的竞争,应该是被允许的。第二,找对参照物。把过去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作比较,是否进步、是否提升。着眼于自身的主体性,不要与其他人比。第三,看到人的发展长远性。另外一种意义上,竞争也是要保护主体的,实现自身潜力的挖掘,跟上社会发展速度。

蒋海松:我个人对内卷这个问题多少是悲观的。现在社会竞争压力普遍这么大,很多也不是法律问题,法律不是万能的。大的方面来讲,国家把基本盘做大,做好基本保障,同时,也能以法律手段遏制以非法、违规的形式来挤压竞争市场的行为。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做好心态调适。我们都在教育学生追求成功,但我们也要包容失败。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比如你我,可能奋斗一生也只有平庸的宿命。“用尽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但这样也行。心态要放平和一些,追求卓越,也接受平凡。渴望成功,但也包容失败。除了追捧“成功学”,更要修行“失败学”。